•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北高校

中国中医药报文化版头条陈如泉 衷中参西 医药并重

时间:2019年06月22日 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本网讯 6月14日,中国中医药报文化版头条《逝去的背影》专栏以《陈如泉:衷中参西 医药并重》为题,刊登对我校全国名中医陈如泉教授怀念文章,文章作者为我校王平教授。

陈如泉:衷中参西 医药并重

2019年1月12日,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三、四、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如泉永远离开了我们。每每忆及侍诊先生时的情景,恍如昨日。念及先生的恩情,心中充满感激。先生的一生是对中医药事业充满热爱的一生,是为中医药事业奋斗、奉献的一生。

衷中参西 病证结合

我于1987年9月考入陈如泉教授门下攻读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陈如泉指导的首届3名硕士生之一,我主要从事血虚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老师的言传身教常让我生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

我至今都还记得,入学复试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读经典做临床,中医要学好,同时相关的西医知识也要掌握。”陈如泉认为,中医和西医的共性都是研究人体,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都是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体健康,临床实践表明两者是可以结合的。他常强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医要发展,就要善于汲取当代先进的科学知识,尤其是西医学知识,走多学科结合、中西医结合之路,创建新医学。”

陈如泉身体力行,主编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学》教材,开设了相关课程。他认为西医强于病,中医优于证;西医精微观,中医胜宏观;辨病治其标,辨证求其本。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二者可有效互补。这种结合依据中医基本病机理论,以中医证型为主,抓住主要证候,以基本病变特征为线索,结合疾病的兼症进行治疗;并在西医辨病诊断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疾病发病机理,结合实验室检查与疾病分期,形成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具体思路。陈如泉提出的这些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方法,对中医后学的临床思维有重要指导作用。

陈如泉十分重视临床科研与新药研发,在运用现代诊治方法和中医学的同时,结合临床经验研制了复方甲亢片、半硫胶囊等药物,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在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基础上,他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与临床研究,如复方甲亢片治疗实验性甲亢大鼠作用机理研究、半硫丸治疗实验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半硫丸药物配伍毒性与毒理基因研究等。陈如泉从管理岗位退居二线后,临床却走在前面,他带领团队组建并成功运行的“陈如泉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正是他中医整体观、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充分体现。

医药并重 济世寿民

中医药学特别强调整体观念,陈如泉认为真正的大医都是医药并重的。医必知药,药为医用,对“医”和“药”的片面理解和强调,可能导致中医界“重药轻医”甚或“废医存药”思想的滋生和蔓延,或出现医生“用药不识药”的尴尬局面,不仅制约了“医”的发展,使“药”的作用发挥也受到了影响。他历任湖北中医学院中草药研究室副主任、方药教研室副主任、中医系主任、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精通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等课程教学。曾兼任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多次被聘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连续被聘任为湖北省第一、二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兼任中药组组长,对中药新药开发与产业链构建等领域十分熟悉。他对常用方剂的药物配伍关系提出了十大配伍法则,他开创的血虚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体系,在今天看来,仍具有超前的学术视野和科学思维。作为学者,他孜孜以求、兢兢业业、医药并重、学贯中西。他瘦弱的身躯所焕发的生命热能,全部奉献给了患者、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中医药事业!在陈如泉身上,体现了一代国医名师甘于奉献、济世寿民的人文情怀和至精至诚、至仁至善的大家风范。

勤求博采 教书育人

陈如泉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常说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他为人谦和,乐于交流,无论是医学名流,或是晚生后学,凡有学术问题求教,他都循循善诱,广开思路,直至满意而归。

陈如泉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对所提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某一问题稍有所疑,必查考资料,引经据典,博采旁征,令人心悦诚服。研究生论文答辩时,陈如泉常常担任答辩专家委员会主席。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他总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工作,无私地奉献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他主持的答辩会总是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跃。对学生的答问,他总详细地做笔记,会后与他们进行深入地交流。他的精彩点评与智慧光芒让多少后学为之折服。他的豁达大度与诚恳待人的品德,也得到医界同仁的敬仰和爱戴。

陈如泉执教数十载,主持创办了中医护理、中医五官等多个专业,曾任内科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他多次和我谈及,培养当代中医人才应该使之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素养,中医药院校应该在六个方面下苦功夫,中医的发展才有保障:要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要有科学的头脑,要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要兼习西医基础知识,要不断提升中医临床水平,要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工具。

陈如泉先后指导国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6人,优秀临床人才6人,教改班带徒10余人等。他不仅关心青年教师临床、教学能力的提升,还不断地鼓励他们从事科研工作,并身体力行地教导和引领年轻老师的专业发展。我至今还珍藏着老师在我们毕业时所赠的两件礼物:一件是《徐灵胎医学全书》,一件是一本精美影集。我想他的用意是勉励我们精研中医,热爱生活。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都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全国首届99名岐黄学者中,有陈如泉的两位学生入选。他还有多位学生入选省级以上名医,成为相关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龟蛇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陈如泉生前始终努力探索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始终传播与践行着大医精诚的美好医德,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呕心沥血。当教师,他刻苦钻研,精心备课,反复揣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当医生,他德艺双馨,积仁洁行,善待患者,医技精湛,广惠众生。巨星陨坠而余晖遍撒,斯人已逝但音容不散。风骨传家,精神以立。

如今陈如泉老师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卷卷雄文、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学术见解,还有一笔笔巨大精神财富:他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的报国之志,虚怀若谷、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的坚韧意志,立德树人、奖掖后学的师者风范,大医精诚、仁爱患者的高贵品质,皆为后辈学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师恩常忆,师德常记。陈如泉老师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激励我们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护佑百姓健康砥砺前行。

上一篇:中国中医药报校园版头条湖北中医药大学 国医大师为师生上思政课
下一篇:我校承办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湖北省第六批普查县市野外培训会
(作者:佚名 编辑:湖北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