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北高校

中国教育报湖北理工学院转型发展系列观察四

时间:2016年05月25日 信息来源:湖北理工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理念先行 精准定位

    转型能否成功,首先在于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精准的顶层设计。湖北理工学院围绕中央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部署,以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和国家发改部门的意见为指导,坚持理念先行,提出了“开放办学”“以创为能”、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行业企业“三个面向”“在服务地方中寻求新的支持,在贡献地方中寻求新的发展”等办学理念,着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二三四五”:坚持“一个目标”,即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构建“两个体系”,即以生为主和以师为主的体系;坚持“三个导向”“三个发展”和“三种能力”(“三个导向”为职业导向、学理导向和创新导向,“三个发展”为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三种能力”为知识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做到“四个结合”,即国际结合、校际结合、校地结合、校产结合;实现“五业一体”,即专业、学业、产业、就业和创业五位一体。

    学校把精准的办学定位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重大战略,确定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把立足鄂东南,面向湖北,辐射全国,重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科学设计预定目标和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转型发展。

    双轮驱动 改革创新

    学校围绕14项主要任务率先探索新举措,把“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抓手,作为转型发展新的路径选择,主动作为,双轮驱动,点面结合,全方位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

    学校大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2014年,学校与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共同创办“湖北理工学院宜兴工程学院”,以开放办学的形式,服务于整个环保产业链,此举首创中部地方高校支持、服务东部先进产业集群的模式,实现由高校独立办学向以高校为主体,与产业园区、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的转变。在第二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这个举措被宜兴市相关领导认为“是中国宜兴环保工业园最近五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新华社、中国环境报等国家级别媒体对宜兴工程学院的创办专门进行了报道;科技部门、湖北省、江苏省、广东省的领导以及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对宜兴工程学院给予了充分肯定。2015年,学校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应用的机遇,与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湖北理工学院光谷北斗国际学院,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还与黄石中心医院、大冶人民医院合作办学,组建临床学院,服务医疗行业,与黄梅县政府部门签订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滨江学院。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贴紧靠实,研究人才培养供给侧新形势,服务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突出“七个更加强调”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教育教学思想更加强调实践育人和以生为本,人才培养规格更加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学科及专业体系更加强调服务产业链的专业集群建设,课程内容更加强调与岗位需求相对接,教学方法更加强调“互联网+”手段的推广应用,育人方式更加强调校地企深度融合及多元混合制办学,质量监控更加强调教学院部主体作用的发挥及第三方评价的引入。一是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围绕“绿色、矿冶、虚拟、智能”,针对“两业三域”(环境保护和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鄂东南地域、环保产业领域、装备制造领域),构建了“环保产业学科专业群”“装备制造学科专业群”,实现了学科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为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学校把人才培养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了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环境工程专业“2.5+1.0+0.5”“分段式”培养模式,机电类专业“三位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土木工程专业“4+4”模块培养模式,计算机类专业“三元互动”的“6+1+1”培养模式,师范教育专业的“文工互补”培养模式,宜兴工程学院产业、专业、学业、就业、创业“五业一体”培养模式。三是在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上,提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省内,学校与新冶钢集团、黄石东贝机电集团、华新水泥股份公司、大冶有色公司、美尔雅股份公司、中国一拖、洛阳轴承集团等企业单位建立了130个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含1个国家级别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4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外,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宜兴、苏州,浙江杭州、温州以及西部的贵州仁怀市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四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培养、认定、聘用、引进,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培养,推进“柔性聘用”计划, 探索“双向置换”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质量进一步提高。

    转型发展 初现成效

    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潮中,湖北理工学院突出地方性、突出应用型,转型路途中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人才培养结硕果。抓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等关键环节,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近四年来,理工学子在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大赛中共获国家奖212项,省级奖517项,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根据第三方数据调查机构跟踪调查,学校2011年至2014年毕业生毕业一年后非失业率为96%以上,均高于湖北省非“211”本科高校水平。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率快速增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被评为湖北省就业先进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认定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北省众创空间”。

    科学研究出实效。学校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的“质量”和“特色”构筑核心实力。依托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机电基础、服装设计与工程、信息技术及应用、环境工程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不断推进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重大科研项目质的提升。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资源化”,与企业多重互补,形成了“研—学—用”一体化绿色环保链。“黄石矿山复垦生态恢复系统研究”,建立矿山复垦的生态学理论体系,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把黄石矿山复垦成功经验推向世界,使湖北黄石成为矿山生态恢复的典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智能型电力电子装置研发推广中心,“无接触供电产品”的开发项目被列为第十届湖北省产学研洽谈会重大签约项目,提高了湖北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的自主化水平。省级重点机械电子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自主研发了汽车驾驶模拟器和1000吨大型数控折弯机模拟设计系统,开发了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控制电路模拟检测、汽车模拟驾驶等高度仿真的教学资源。近几年来,学校在全国设立数百个实训基地,先后与160多家企业(或政府部门)签订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协议240多项,签订合作项目250多项,取得专利权32项、软件著作权16项。

    社会服务助发展。学校与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联合建立“北斗地球空间产业国际学院”“湖北省北斗智慧矿山与环境监测中心”,为黄石市光谷北斗“双城计划”项目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进黄石东贝、华新水泥、华润三九、三环锻压、振华化工、汇波科技、十五冶、大冶有色、三丰智能等企业的技术攻关与转型升级。同时开办黄石市和湖北省的行业培训,为区域行业企业培养高水平的环保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小学师资。

    文化传承谱新篇。长江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次承办“中国(黄石)矿冶文化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积极推动了“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联合国物质文化遗产。矿冶文化虚拟博物馆和陈列馆,对古代青铜冶炼过程进行了虚拟仿真,有效进行黄石地区矿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在推进黄石市、大冶市、西藏山南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余戈理)

上一篇:我校荣获黄石市2015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
下一篇:中国教育报湖北理工学院转型发展系列观察三
(作者:佚名 编辑:湖北理工学院)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